移民德国为了孩子未来!
中国社科院发布的《全球政治与安全》报告显示,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。中国外海侨胞的数量已超过4500万,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。如今,对于几乎所有一线城市中产阶级而言,一个集体感受是,每个人身边都有起码一个朋友正在或已经办理了移民。
越来越多的人,以奋斗的名义,以未来的名义,而选择了移民。而子女教育则是他们移民的首要原因。相对于德国,国内的孩子整天在重复做一些他并不感兴趣的计算题,整天处于压抑中。学校和老师根本不教他们如何做人,只是一味地学习。从小在各种辅导班和学习作业的压迫下,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可贵的创造力。
在德国最常见的画面是这样:清晨,你闻着的草香和孩子们散步去学校;在放学的路上看他们在草坪上喂鸽子;在车库里搭个工具房;看老公教孩子们做木工;在后院的老树上搭个树屋,给孩子们一个做梦的地方;晚饭后陪孩子在露台上聊天看星星;周末跟着老公带孩子开车去旅行看世界。
但国内最常见的画面是这样:半夜,你还在忙于工作,回到家孩子和太太都睡了,周末难得在家,你还在工作,给孩子放了一个pad或者电脑,一部动画片打发他们的一天;假如孩子大了,可能每天他们学习到深夜,比你们下班还晚,周末在各种补习班,各种培训班。正是如此残酷的自然环境,教育和人文环境等现实问题是让大部分国内父母们开始无法淡定。他们希望移民后,自己的孩子可以去探寻到内心的自由度,而不是急功近利,中国的教育体制缺乏人性化的考虑,现在很多老师都在课外办学习班,提前讲后面的课;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国内教育亚文化的影响下,过早学会察言观色,说一些违心的场面话;他们希望这一代人在社会大环境下无法改变的悲哀,不要再将它延续到他们的孩子身上。
环境优美,远离污染
雾霾之毒、食品之殇,无处可躲。孩子们像困兽般被关在家里,出门玩个滑板车,都要提前看看天气预报。孩子们玩耍的空间已经被无限地压缩,从小被畸形地陷入高压的学习氛围,没处能玩,想消耗孩子们无限旺盛的精力就只能读书了。不管孩子喜不喜欢,不管有用没用、钢琴、绘画……只要能占时间和陶冶情操就好。
快乐教育,解放天性
父母们都想为孩子找一所愉快教育的学校,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,填鸭式的教育会破坏孩子天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,更成为学校和老师追求排名和声望的牺牲品。教育只有遵循孩子内在的成长速度,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比传授知识更重要。
德国学校在孩子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,更注重对于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。德国式教育更倾向于把孩子教育成感情丰富,而且能够学会真实表达的个人,而并非一味强调某些功课的应试成绩,这种不那么急功近利的教育,更容易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、快乐的童年。
德国小学的普通画面:孩子在学校里无论成绩好坏,都会得到老师相同的关注和尊重;学校给孩子充分的体育活动;学习任务轻松,让孩子放学后,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发展个性;老师放下身段,平等地对待孩子,引导孩子自己寻找答案,即便这种方法比直接传授慢好多也不介意。但这个标准在国内是很难实现的,所谓的名校,精英学校说到底与成绩和升学率紧密挂钩的,孩子在校的压力不言而喻。
多元发展,福利全面
在国外,除了学业以外,老师们非常注重孩子的性格培养,体育能力以及其他各种生活体验。老师总在创造各种让孩子锻炼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机会,甚至在教育局对学校的考评上的比重都很大。国外的学校还会组建各类文体活动部,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,以及种类繁多的创意活动,比如海边活动、马拉松、甚至做蛋糕……
即便一个孩子想终生读书,在德国也是没问题的。因为在德国,从小学到公立大学都是免费教育,即便一个孩子读到博士,他还可以领取不低于正常工薪阶层的薪资,也就是说他即使是依靠读书深造,都能养活自己。
因材施教,鼓励自信
德国的学校基本不会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,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,有各自的特色的,根本不可以设定一个维度(比如成绩)去比较。唯一能比较的,是孩子的过去和现在,也就是自身的进步。即使初到德国的孩子语言较弱,成绩不佳,但依旧会得到老师的表扬。
孩子得到了鼓励,会越来越自信,学习热情也被激发了出来。这时老师会说:“你来的时候一句德语不会,这么短的时间居然可以拼写出那么多单词了,实在是太优秀了!”事实上,这些进步是因为相应等级的阅读和适合的书籍的功劳。
舍近求远,自我提升
所谓“舍近求远”,是虽然告诉孩子一个真理只需要10分钟,但老师宁愿花1个小时,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这个真理。他们认为,孩子发现真理的学习过程比真理本身更重要。而这和国内追求结果,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思路截然相反。
人文环境,社会平等
不知何时开始,“三六九等”的概念都深深的植入了我们的价值观中,金字塔顶端对金字塔底端的人歧视其实无处不在,这也是人人都要着急往上走的原因之一。而在国外,孩子将来即便不去名校,喜欢做一名理发师、厨师或水电工,同样可以在社会上占有相对公平的一席之地,得到应有的尊重。
根据德国统计部门的计算,全德有60%的孩子没有进入普通大学深造,而是进入了技工培训学校和职业技术大学学习。这里有非常关键的一点:技校出来的毕业生的待遇不会比名校出来的待遇低,而且不会有歧视性的用工制度。
因此,孩子们不需要上很好的大学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,获得很好的收入,这正是德国拥有全球顶级职业教育的根源。
国内外的生活、教育和价值理念都不相同,当人们越多打开自己的视野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才发现自己原来孩子成长环境的差异会有那么大的区别。于是,越来越多的人,放弃了自己熟悉的土地和生活的圈子而举家搬迁。如果非要给移民找个理由找个借口,为了给孩子一个健康、优质的教育成长环境!
返回首页
- 上一篇:德国教育-原来在德国当老师这么惨! [2018-11-10]
- 下一篇:在德国是否可以直接使用中国驾照开车 [2018-11-09]